导读: 传统产业仍然是制造业的主体,是长期积累起来的发展基础,绝不是包袱和落后的代名词。加快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衍生新兴产业,形成发展新动能。今年4月份,李克强总理在山东考察时,对山东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出了要求。6月13~17日,山东省召开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把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作为统领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并强调要“再创传统产业新辉煌。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支持企业开展高水平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建设制造业强省。”提高传统产业质效传统产业仍然是制造业的主体,是长期积累起来的发展基础,绝不是包袱和落后的代名词。加快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衍生新兴产业,形成发展新动能。一是向转型升级要质效。把转型升级作为激活传统动能的主要着力点,去年3月,省政府印发实施了《〈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省里定期发布重点产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南和重点项目导向目录,确定2016~2018年期间,对全省主导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进行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引导企业不断加大技改投入、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效益。二是向研发设计转化要质效。坚持产业化方向和市场导向,着力突破制约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16年,我们发布了高端装备等17个行业技术发展白皮书,有效引导了企业创新投入。三是向提高产品附加值要质效。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加快推动由生产制造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转变,做强“微笑曲线”两端,促进产品结构由原材料产品向制成品转变,由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向终端产品转变。四是向释放先进产能空间要质效。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实现工业供给能力新提升加快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要提高新兴产业规模,加快实现工业供给能力新提升。一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为支柱产业。比如,我们以齐鲁软件园、青岛软件园两个国家级软件园为载体,培育全省大数据产业集聚区,浪潮集团、中创软件等一批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二是培育壮大特色新兴产业。释放“互联网+”的力量,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有技术优势、产业基础的新兴产业,支持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增材制造等关键装备创新应用,推动特色新兴产业迅速壮大规模。三是加快发展智慧产业未来产业。紧盯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趋势,积极发展智慧能源、智慧物流等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形成融合发展新优势加快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要提高跨界融合潜力,逐步形成融合发展新优势。一是挖掘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新增长点。把服务型制造作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关键领域,培育个性化定制、总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扩大研发设计、科技咨询、信息技术服务、第三方物流等专业化服务规模。二是挖掘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新增长点。比如,海尔集团发展“互联网工厂”,用户的个性化产品订单直接可以下单到工厂,自动完成整个产品的生产。今后要大力发展云制造、互联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三是挖掘产城融合新增长点。在城镇化进程中强化产业支撑,打造特色产业小镇。四是挖掘产融融合新增长点。我们近期联合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发布了《“5+4”去产能行业企业“白名单”》,筛选了253家优质企业,发布融资需求1138亿元,鼓励金融机构“一企一策”制定精准化、差异化信贷政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五是挖掘军民融合新增长点。努力塑造工业新形象加快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要提高品牌价值档次,努力塑造工业新形象。以“标准强省”“质量强省”“品牌强省”建设为抓手,擦亮“老字号”,叫响“大品牌”,支持“成长型”品牌,加快培育国内外知名自主品牌,打造“山东百年品牌”,推动品牌优势向价值优势转变。一是夯实品牌基础。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积极适应消费需求向个性化、高端化升级的新趋势,大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二是扩大品牌影响。我们将以“好品山东”为引领,集中打造山东优秀工业产品,引导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品牌并购、渠道整合,树立山东工业区域品牌、集群品牌形象,扩大“山东制造”、“好品山东”的国际影响力。三是提升品牌价值。引导企业制定品牌战略规划,强化宣传策划和形象传播,积极发展工业文化,为品牌注入文化基因。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加快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是要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一是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二是造就优秀企业家队伍。三是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四是抓好干部教育培养。
OFweek机器人网讯: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开始逐渐消失,而作为新兴领域的机器人产业则迅速崛起。2012年中国机器人购买量达到2.3万台,中国一跃成为仅次日本的全球第二大机器人市场,领先美国、德国。 中国拥巨大的市场,但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在技术上发展上却先天不足,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稍显薄弱。尤其是近10年来,进口机器人的价格大幅度降低,我国自行制造的普通工业机器人在价格上根本无法与之竞争,对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造成了很深的影响。 为了重塑我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为自动化道路打开大门,2012年国家出台《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其中对"工业机器人"有专门的阐述:攻克工业机器人本体、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和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共性技术,自主研发工业机器人工程化产品,实现工业机器人及其核心部件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 国产机器人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如何壮大品牌就显得格外重要。鉴于此,2014年1月7日10点-11点,中国高科技行业门户--OFweek特举办主题为《工业机器人技术的智能化、模块化和系统化》在线研讨会,邀请专业人士在工业机器人技术问题上进行探讨。 本次会议上,上海交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主任,机器人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曹其新教授将探索从技术上如何避开跨国机器人公司竞争锋芒,通过引进工业机器人技术的智能化、模块化和系统化技术,根据中国制造业对工业机器人需求的市场特点,以机器人产业联盟为平台发展机器人结构的模块化和可重构化;控制技术的开放化、PC化和网络化;伺服驱动技术的数字化和分散化;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实用化等相关技术。专家简介: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主任,机器人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主要从事机器视觉、智能控制与模式识别、机器人3D仿真以及机器人模块化技术方面研究,代表成果有:月球、火星漫游车、全方位自主移动机器人、海洋石油管道检测机器人、智能助行机器人、交互式迎宾机器人、面向智能维护的核电遥操作机器人以及瓜果选别和摘采机器人等,相关成果在国际国内学会和杂志上发表(EI&SCI)论文9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0个。
北京海博国际展览有限公司
电话:18515579830
传真:010-88702789
邮箱:491685711@qq.com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东街65号融科创意中心A座1604B